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如何制定本机构的手术分级管理目录?

答: 《医疗机构手术分级管理办法》第 十一条明确了应根据手术风险程度、难易程 度、 资源消耗程度或伦理风险等因素将手术 分为四级。《 医疗机构手术分级管理办法 》 第十二条指出 , 手术风险包括麻醉风险、 手 术主要并发症发生风险、 围手术期死亡风险 等;手术难度包括手术复杂程度、 患者状态、 手术时长、 术者资质要求以及手术所需人员 配置、 所需手术器械和装备复杂程度等 ;资源 消耗程度指手术过程中所使用的医疗资源的种 类、数量与稀缺程度 ;伦理风险指人的社会伦理关系在手术影响下产生伦理负效应的可能。

医疗机构可组织手术科室、 手术室、 病案室、 物价部门等相关部门 , 根据 《手术操 作分类代码国家临床版》, 结合学科现状、 专业、 物价政策等, 梳理目前开展全部手术 的清单。 借助质量管理工具与信息化手段, 统筹各专业质控指标、 年度质量安全改进目 标等, 对包括但不限于麻醉并发症、 手术主 要并发症、 手术时长、输血量等因素进行量化、 客观评价; 对手术复杂程度, 手术所需 人员配置, 消耗医疗资源的种类、 数量以及 可能产生的伦理负效应等进行非量化、 主观 评价。 在此基础上, 充分、 科学评估本机构 手术风险程度、难易程度、 资源消耗程度或 伦理风险等因素分别对应的级别, 确定本机 构手术分级管理目录, 其中所有手术需与 《手术操作分类代码国家临床版》一一对应。 《医疗机构手术分级管理办法》第十五条规 定, 医疗机构应动态调整手术分级管理目录, 提升信息化思维, 通过医疗质量评价数据等, 判断本机构开展手术的效果和手术并发症等情况, 采取相应提升或降低级别等管理策略, 实现保障手术质量安全的目的。

应当强调一点 , 根据《 医疗机构手术 分级管理办法》第三条: 本办法所称手术分 级管理是指医疗机构以保障手术质量安全为目的, 对本机构开展的手术进行分级, 并对不同级别手术采取相应管理策略的过程。 因此, 本机构制定的手术分级管理目录有极强 而明确的管理目的, 与其他管理目的手术分 级目录完全不同。 因此, 医疗机构内部可以 存在不同管理目的的多套手术分级目录。